1.隊伍分工
冰壺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團隊運動之一,比賽中有人投壺、有人掃冰、有人在大喊指揮,隊伍分工到底是如何安排的?
冰壺每個隊伍有5名隊員,其中1名是替補,另外4名隊員按照投壺順序分別是一壘、二壘、三壘和四壘。冰壺比賽中,每局比賽每個隊伍投出8只壺,每名隊員投兩只壺。投出前兩個壺的隊員為一壘,投出第3、4個壺的隊員為二壘、投出第5、6個壺的隊員為三壘、投出最後兩個壺的隊員為四壘。
4名隊員中還要任命指揮和副指揮。指揮負責指揮比賽,當指揮投壺或不在比賽區域時,由副指揮接替直到比賽結束。隊伍為投壺隊時,指揮/副指揮負責掌管大本營,隊伍為非投壺隊時,指揮和/副指揮可以在比賽端底線後選擇一個固定位置,但不能乾擾投壺隊的指揮或副指揮選擇位置。
冰壺比賽規定,冰壺到達比賽端T線後,每隊每次只可有一名隊員在任意時間掃冰。該隊員可能是投壺隊的任意隊員,但非投壺隊只能是指揮或副指揮。
每局比賽結束後,一局比賽的比分由對陣雙方負責大本營的指揮或副指揮達成一致意見後決定。
2.冰壺制造
制造冰壺需要一種特殊的不含雲母的花崗岩,這種花崗岩只產於蘇格蘭的艾爾薩克雷格島。制造冰壺的石材十分稀少,冰壺的價格也較為昂貴。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地質勘探的發展,這種特別的花崗岩在全世界其他地方也能找到,目前有三家生產商可以制作高質量冰壺。
①最古老蘇格蘭凱斯公司
從1560年起,蘇格蘭地區的凱斯家族開始擁有艾爾薩克雷格島的獨家開采權。直到1851年,威廉姆斯·凱斯利用艾爾薩克雷格島的花崗岩開始了家族的冰壺制造業。
艾爾薩克雷格島上花崗岩被稱作艾爾薩克雷格花崗岩,大約5億年前,艾爾薩克雷格島由火山噴發形成,島上的花崗岩主要分為3種:普通的艾爾薩岩、藍油石以及紅油石。這3種石材都會用在冰壺制造上,其中最關鍵的部位——冰壺與冰面接觸的底部,用的是藍油石。
艾爾薩克雷格花崗岩的吸水性很弱,因此能防止水凝固和融化時對石頭造成的侵蝕,這種特殊性能使其成為制造冰壺的最佳石材。凱斯公司已經為3屆冬奧會提供冰壺。從2004年起,全世界60%~70%的冰壺都是用蘇格蘭的艾爾薩克雷格花崗岩制成。
②最耐用加拿大冰壺石業公司
從1992年起,加拿大冰壺石業有限公司成為世界冰壺制造業的又一領軍者,他們采用北威爾士特雷弗花崗岩制造冰壺,給冰壺這項運動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拿大冰壺石業有限公司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夠用特雷弗花崗岩生產冰壺的公司。特雷弗花崗岩最大的特點在於能夠經受常年的頻繁使用,這種耐用性使其制造的冰壺成為許多冰壺俱樂部的首選,由此聞名世界。如果將特雷弗花崗岩和藍油石相結合,用於制造冰壺的底面,冰壺的壽命可長達40年到50年。
③最先進美國湯普森公司
美國湯普森公司采用特殊的冰壺制造和翻新技術,在世界冰壺制造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經該公司翻新的冰壺在三屆冰壺世錦賽及其他多項重要的冰壺比賽中使用。
1998年,該公司引進了一種新的材料--瓷片,用於鑲嵌在冰壺的底面。在最初的三年裡,湯普森公司在4000多個冰壺的底面鑲嵌這種材料進行試驗,結果出乎意料地好。
3.冰壺賽場上的口令和常見術語
在冰壺比賽中,投壺隊員把壺投出後通常會喊兩種命令:
Hurry or Hurry Hard:一般是作為戰術指導的隊員喊出這個命令,意思是讓擦冰的運動員快速擦冰。
Whoa: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類似『我我我』的聲音,意思是讓冰壺前方擦冰的運動員停止擦冰。
除了這兩個命令之外,還有一些經常聽到的術語:
冰壺運動員投出的壺叫做stone,這也是因為此項運動起源於一種投石游戲。
運動員們要把壺投入的大本營叫做House,在中線和大本營之間的區域叫做保護區(Free Guard Zone),在4個壺投完之前保護區裡面的壺不可以被打出界。
投壺時有先手後手,因為可以將對方的壺擊打出大本營,所以後手會比較佔優,後手的說法是Brick。
有時候,很難用肉眼看出哪個壺距離圓心最近,裁判會動用一種類似圓規的設備來測量,這個設備叫做Measuring Stick。
在擊打時,有幾個常見的術語:
雙飛(Double Takeout):用自己一個壺,將對方兩個壺擊出大本營。
打定(Nose Hit):用自己的一個壺,將對方的壺擊出大本營後定住不動停留在大本營。
打甩(Hit and Roll):用自己的一個壺,將對方的壺擊出大本營後滑出大本營。
偷分(Steal):在先手的情況下,從對方那裡得分。
怎麼樣?是不是略微明白一點了?如果還不明白,那就邊看比賽變琢磨吧。2017北京女子冰壺世錦賽,3月18日—26日在首都體育館進行。還沒買到票的,抓緊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