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春風吹散了冬天裡惱人的霧霾,三月的北京充斥著萬物復蘇的氣息。和往常無數個周五一樣,國家擊劍隊領隊王鍵在辦公室處理著日常的工作。一間很有『體育工作者』特色的辦公室裡,最惹眼的就是那些數次站上領獎臺的擊劍運動員的照片,欒菊傑、李娜、孫玉潔......
一身朴素的運動裝,利落的動作,紅潤的面色,有力的眼神,怎麼也想不到面前的這位領隊已年近60歲。對於王鍵來說,即將面臨退休的他對擊劍這個項目的熱情絲毫不減當年。

第一代擊劍人的艱苦歲月
王鍵領隊出生於擊劍世家,父親就是擊劍教練,也是中國擊劍項目的開拓者之一。『1944年賈玉瑞從日本留學歸來在北京的一個教會傳授擊劍,中國就是從那個時候纔開始接觸擊劍。1953年時他任教北體大,父親就是那個時候跟著他開始學習擊劍。』王鍵回憶,在1955年時,前蘇聯一位專家的妻子在北體大開設了擊劍課,中國纔算開始真正接觸擊劍項目。後來,在文革這個特殊的時期,幾乎所有的體育項目全部擱置。
在1972年時,他隨父親從山西回到北京,准備恢復文革期間停滯的擊劍項目,以備參加1974年的亞運會。當時父親帶著兩位老師把擊劍的設備從倉庫中找出來,他幫忙擦拭掉灰塵和鏽跡,因為有了設備,他就開始跟著父親練習擊劍,這是王鍵人生中第一次接觸擊劍,『近水樓臺』的他也是恢復體育項目後第一個接觸擊劍項目的新人。
『父親把之前練過擊劍的人全請回來組建了新的隊伍,那時候沒有專業隊,全是業餘隊。』在王鍵領隊的記憶中,那個年代的條件十分艱苦,沒有場館劍道,只是在水泥地上畫出比賽區域。然而,那個時代的運動員也是更踏實更嚴於律己的一代,訓練上絲毫不會偷懶。『教練要求練習10個弓步,我們那個時候都會練上15個甚至更多,所有隊員對自己要求都很高。』
1977年恢復高考,王鍵考入了北體大,此後他每年都會代表北京隊參加比賽,畢業後順利當上了體育老師。來自世家的擊劍情緣,讓他對擊劍有著特殊的情結,從1989年被借調到國家隊,至今已有27個年頭。就像父親存留的希冀一樣,他心中無比希望中國擊劍能夠有蓬勃發展的一天,希望中國擊劍隊能夠壯大起來,站上最高的領獎臺。
『我就是他們的高級保姆!』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欒菊傑拿下了中國也是亞洲第一塊擊劍金牌。中國用了十年時間換來『東方第一劍』的美譽,有自豪也有沈重。
說起擊劍的發展總是讓王鍵有很多的感慨。『早些年出去開發票,我說是擊劍隊的,人家寫的都是「基建隊」!這些年好多啦,大家都知道有擊劍這個體育項目啦!』這是他時常說起的玩笑。但仔細一想,還是有些許無奈。
作為領隊王鍵有很大的自身優勢,不僅有足夠的理論知識,曾是專業擊劍運動員的他還非常熟悉這項比賽的戰術和規則。然而,當問起『領隊』的工作內容時,他還是愣了一下,然後笑著說:『總是和隊員們說我是他們的高級保姆,是大家長啊!』沒錯,國家擊劍隊相關的組織管理工作,運動員的心理思想工作,隊伍的紀律問題等等,事無巨細都要由他安排管理。
雖然不像軍隊那樣嚴苛,但國家隊也有嚴格的紀律,家雖在北京,但忙起來他就和運動員們一起同吃同住,陪著他們一塊兒訓練,有時一周纔能回一次家,也有一個月不回家的時候。他說,這是作為領隊該有的責任感。
可以說,他這個『大家長』既嚴厲又慈祥。他曾開除過極有天賦但屢次破壞紀律的運動員,『雖然惋惜,但這個事情也告誡其他運動員,紀律面前人人平等,再有名氣的運動員也要遵守隊裡的規章制度。』

董兆致悲情轉身
那面至今掛在董兆致家中的錦旗
讓王鍵領隊記憶深刻的就是老三劍客:葉衝、王海濱、董兆致。2000年悲情『決一劍』後,葉衝和董兆致相繼退役。為了心中的遺憾和冠軍夢,他們又重新出山備戰2004年奧運會。王鍵回憶:『兩個人身上都有很嚴重的傷,尤其葉衝,腰和腿傷得很厲害,上廁所都很不方便。』而董兆致在雅典奧運會之前,母親癌癥病危,當時隊伍馬上要出發,他只是匆忙趕回家看了一眼就歸隊了。
出征前一天,隊裡組織壯行會,為了鼓勵他們,王鍵瞞著所有人做了一面錦旗。出征前的壯行會上,他說:『我們隊中有隊員的母親病危在床,明天隊伍就要出征雅典,我們要打好這一戰!』
隨後王鍵打開錦旗:為母親而戰!
當時董兆致含著淚接過旗子,至今那面錦旗還掛在他家裡。王鍵記得很清楚,『那場比賽打得很緊張,一直是落後、追平、反超,然後再被對手反超,比分咬得非常緊。後來就差一劍,又是那一劍......』
培養中間力量傳承擊劍精神
去年的裡約奧運會也許就是王鍵最後一次帶隊出征,中國隊雖未拿到金牌,但王領隊認為這屆的運動員已經打出了他們很好的成績。目前中國擊劍隊正處在一個更換的時期,老運動員退役,年輕運動員缺乏國際大比賽的經驗,對於中間力量的培養也是他目前最關注的方面。
無論什麼時代,開拓者要走的路總是崎嶇坎坷跌跌撞撞,無論是作為擊劍項目的先行人還是國家隊領隊,王鍵都是風光背後的角色。我們感嘆運動員的辛苦,贊嘆他們的成績時,其實還有很多為這些榮譽而戰的幕後工作人員,有時候,他們要承擔和考慮更多。
他從父親那傳承了對於擊劍的堅守和熱情,可以說王鍵領隊從前的那些歲月也就是中國擊劍隊成長的崢嶸歲月,他見證了中國擊劍隊從無到有,陪伴了那些擊劍名將負重前行,從無名之輩到奪得金牌的每一個時刻。作為中國擊劍隊領隊,一批又一批隊員在他的帶領下走上奧運會的賽場,拿下一個又一個殊榮,在這個本屬於歐洲人的項目上,在很多不公平的裁決下,憑著一劍一劍的打拼,終為中國擊劍在世界上爭得了一席之地。
采訪實錄
1、國際在線:目前中國擊劍的人纔選拔體系是怎樣的?
王鍵:目前,我們對運動員的選拔還是比較民主和客觀的。主要根據運動員參加國內和國際比賽的積分,然後結合需求和年齡階段。比如說有些運動員積分比較靠前,但他年齡比較大,自己又不想再出來,這種情況我們就要重新考慮。現在國內比賽有若乾站,根據他的綜合成績有一個排名,主要依據這個來挑選進入國家隊。進入國家隊後,運動員需要參加國際比賽,比如洲際比賽、世錦賽,之後根據積分進行選拔。
2、國際在線:擊劍比賽經常會有『黑馬』衝出嗎?
王鍵:在裡約奧運會,拿冠軍的基本都是30歲左右的居多,年紀最小的也就是韓國的男子重劍,算是冒了一匹黑馬。但在競技體育中,很難有說作為一匹黑馬一下子冒出來,這種可能性比較小。你技術達不到一定程度,想拿到好成績是比較難,只有經過系統訓練,纔能達到一定高度,擊劍更是這樣。絕大部分,還是三十以上。要想在世界大賽拿成績,首先要通過兩屆、三屆世青賽的磨煉。擊劍必須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積累上來的。
3、國際在線:一方面面對的是大眾擊劍的風起雲湧,而另一方面是國家隊人纔儲備不足,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王鍵:關於後備力量,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現在國家注冊運動員將近20萬,但絕大部分還是小學生。這20萬,包括了專業運動員。這看似是個很好的大環境,但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在業餘聯賽中,14-16這個年齡段,就已經很少了,再往上就幾乎沒人。只有專業運動員,目前中間段就是靠專業隊二線隊員在支橕。也就是說中間年齡段的運動員太少,這和現行的教育體制有關系。孩子們一到中學,因為學習的壓力就沒時間再繼續練習擊劍。另外很重要的是,家長和學生對這項運動重視程度不夠。當畢竟是少數,也支橕不起來。現在協會的就加大教練員的培養力度,期望能改變這個現狀。
4、國際在線:國外運動員的培養模式會比國內的好麼?是否適用於國內呢?
王鍵:我認為各有利弊吧。再往前幾年,國外還學習過我們的培養模式呢!之前法國、意大利,包括韓國都是學我們常年集中訓練,也算是半專業隊。但現在,他們國家的協會給運動員們找好工作,解決了後顧之懮,運動員自然願意留下來。也因此國外很多運動員到了三四十歲還在打比賽,打到真正打不下去了再選擇退役。我們有我們的優勢,當然也存在問題,但所有的問題並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需要一個過程。
5、國際在線:您對中國擊劍俱樂部未來的發展有什麼看法?
王鍵:從開展群眾體育全民健身來看,這個項目對培養人的靈活性、靈敏度和氣質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擊劍很適合中國運動員甚至亞洲運動員。我當然還是希望中國這些俱樂部能夠正常化的開下去,不要走偏,不要最後偏離了這個項目的發展,不要考慮利益的方面太多。
6、國際在線:今年您即將面臨退休,之有什麼打算?
王鍵:退休之後我還是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一些人,尤其就是師資這一方面。教練這方面水平提高不了,就不可能把擊劍的水平提高上去,現在這恰恰是我們的弱點。從基本技術上面包括理論上,理論提高了認識能力若不夠也不行。作為教練員必須了解這個項目的規律和特點,纔能分析為什麼要這麼練。